download BusinessFocus app
嬌生於亞太地區推行「第三意見」倡議 助肺癌患者於治療歷程中發聲

嬌生於亞太地區推行「第三意見」倡議 助肺癌患者於治療歷程中發聲

Market Information Media OutReach
By Media OutReach on 01 Aug 2025
Media OutReach is the first full-service newswire company in Asia Pacific offering a totally integrated service of press release distribution and media monitoring with analysis service for the public relations and investors relations communities. Founded in 2009, the company is headquartered in Hong Kong with office in Singapore.
  • 最新研究指出,在亞太地區,即使有超過 69% 的醫鼓勵患者共同制定治療方案,但仍有多達 77% 的患者選擇完全信任,並依賴醫生為其作出治療決定 [1]
  • 一項名為「第三意見」(The 3rd Opinion) 的全新倡議,旨在鼓勵患者主動參與治療決策過程,尤其針對受非小細胞肺癌 [2] (NSCLC) 嚴重影響的亞太地區。

新加坡 - Media OutReach Newswire - 2025年8月1日 - 適逢世界肺癌日,嬌生公司 (Johnson & Johnson) 今日宣佈正式啟動「第三意見」倡議,強調患者自主意見的重要性,並推動亞太地區肺癌治療歷程的轉變,進一步促進醫病之間的共同決策。隨着醫學研究進展迅速,肺癌治療選項日趨多元,患者了解自己的選擇、並積極參與治療變得愈發重要。嬌生公司希望鼓勵患者,使其更具發言權,積極參與治療過程,實現真正「以病人為本」的協作式護理。

根據《未來腫瘤學》(Future Oncology) 最新發表有關非小細胞肺癌 (NSCLC) 病人數據,儘管有 69% 的醫生鼓勵病人參與共同決策,亞太地區仍有多達 77% 的患者選擇信賴醫生為其作出治療決策 [3]。報告亦指出,受文化因素、對專業權威的順從態度,以及對肺癌疾病的理解不足影響,令不少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未有主動提出疑問或表達關注,即使醫護人員鼓勵其參與決策,亦未必能獲得回應。

嬌生亞太區腫瘤科副總裁 Anthony Elgamal 表示:「被診斷出肺癌是令人難以承受的。渴望獲得明確資訊乃人之常情。對患者而言,往往會尋求第二意見,以進一步了解自己的病情及治療選擇。然而,患者常因猶豫不安,無法表達自身疑慮和治療期望,最終被排除於治療決策之外。『第三意見』正是希望為患者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聲音空間,重新定義肺癌治療的參與模式,並鼓勵患者為自身發聲。」

肺癌是全球最常見、且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之一,每年診斷個案超過 250 萬宗,當中亞洲佔比達 63% [4]。非小細胞肺癌 (NSCLC) 佔全球肺癌個案高達 85%,而亞洲人罹患某些突變基因的機率,則較其他地區為高。當中尤以 EGFR 基因突變最為常見,在亞洲約佔所有 NSCLC 診斷的 30% 至 40%,相較美國及歐洲僅有 10% 至 15%,差異顯著 [5][6][7]。 由於大多數患者確診時已屬晚期,擁有這類突變的患者中,能夠存活超過五年者不足 20% [8],更有多達 40% 的患者於完成一線治療後,仍未能接受後續療法 [9][10][11]

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院長、同時也是此「第三意見」倡議活動之主要支持者 楊志新教授表示。「鑒於某些非小細胞肺癌 (NSCLC) 突變在亞太地區的比例異常偏高,我們需要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如何治療患者,以及首輪治療如何發揮最大效益。現今治療方案日益多元,臨床決策應全面考慮病情特性、患者的治療期望及個人價值,力求在延長存活、穩定病情及副作用控制之間取得最佳平衡。當患者能夠全面了解所有選項,透過共同決策模式,最終治療方案才真正反映醫病共識,」

澳洲肺臟基金會執行長、《Future Oncology》論文聯合作者、同時也為「第三意見」倡議支持者 Mark Brooke 表示:「醫病關係固然以信任為基礎,但這並不足以應對一切。當患者無法清楚表達其治療偏好與人生目標時,醫病之間便有可能出現認知落差。對患者來說,他們往往最渴望的是時間——能見證人生的里程碑、多一些與親人的相處時光,甚至只是單純地活下去的機會。患者必須獲得充分的病情與治療資訊,才能清楚表達自己真正的需要。」

「第三意見」倡議將於多個市場陸續展開,並配備多項教育資源支持,包括遍及亞太地區的各類共享決策輔助工具,鼓勵患者主動表達治療期望,促進醫病溝通,從而共同制定最合適的治療方案,結合醫師專業與患者需求,提升整體治療水準。




[1] Chee Khoon Lee 等人。匯聚病人、照顧者與醫生的觀點,探討亞太地區在醫患合作、癌症污名與心理社會支援的看法。DOI: 10.1080/14796694.2025.2499511

[2] Natia Jokhadze 醫學博士、Arunangshu Das 醫學士、Don S. Dizon 醫學博士。2022年全球癌症統計:GLOBOCAN 對185個國家36種癌症的發病率與死亡率的估算。《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第 74 卷第 3 期,224- 226。 2024 年 4 月 4 日。

[3] Chee Khoon Lee 等人。匯聚病人、照顧者與醫生的觀點,探討亞太地區在醫患合作、癌症污名與心理社會支援的看法。DOI:10.1080/14796694.2025.2499511

[4] Natia Jokhadze 醫學博士、Arunangshu Das 醫學士、Don S. Dizon 醫學博士。2022年全球癌症統計:GLOBOCAN 對185個國家36種癌症的發病率與死亡率的估算。《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第 74 卷第 3 期,224- 226。 2024 年 4 月 4 日。

[5] Keedy VL 等人。美國臨床腫瘤學會臨時臨床意見:考慮使用第一線 EGFR 酪氨酸激酶抑制劑治療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病人,進行表皮生長因子受體 (EGFR) 突變檢測。《臨床腫瘤學期刊》,2011年;第 29 卷第 15 期:2121-2127。

[6] Ellison G 等人。肺癌中的EGFR突變檢測:現有檢測方法回顧,及其在腫瘤組織與細胞學樣本中的應用。《臨床腫瘤學期刊》,2013年;第 66 卷第 2 期:79-89。

[7] Korpanty G 等人。當前響肺癌臨床實踐的生物標記:EGFR、ALK、MET、ROS-1 和 KRAS。《Frontiers in Oncology》,2014年;第 4 卷:204。

[8] Bazhenova L、Minchom A、Viteri S 等人。晚期非小細胞肺癌 (NSCLC) 病人中,帶有 EGFR 第 20 號外顯子插入突變與常見 EGFR 突變之臨床結果比較。《Lung Cancer》,2021 年;第 162 期:154–161。

[9] Nieva J、Karia PS、Okhuoya P 等人。一項真實世界觀察研究,探討 EGFR 突變陽性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在接受第一線奧希替尼 (osimertinib) 治療後的長期存活率及治療趨勢。[歐洲腫瘤內科學會摘要編號 1344P]。《Annals of Oncology》,2023 年;第 34 卷 (第 2 增刊) :S774。

[10] Lee JY、Mai V、Garcia M 等人。第一線奧希替尼治療 (osimertinib) 晚期 EGFR 突變非小細胞肺癌 (NSCLC) 病人的治療模式與結果:一項真實世界研究[國際肺癌研究協會 (IASLC) 摘要編號 EP08.02-082]。發表於:2022 年 8 月 6 日至 9 日,奧地利維也納舉行的 IASLC 2022 年世界肺癌大會。

[11] Girard N、Leighl NB、Ohe Y 等人。接受第一線奧希替尼治療後,EGFR 突變晚期非小細胞肺癌 (NSCLC) 病人的死亡率:一項美國真實世界研究。發表於:2023 年 3 月 29 日至 4 月 1 日,丹麥哥本哈根舉行的歐洲肺癌大會 (European Lung Cancer Congress)。海報編號:19P。


Hashtag: #Johnson&Johnson

發佈者對本公告的內容承擔全部責任

關於「第三意見」

「第三意見」是一項針對肺癌治療旅程中的全新倡議,旨在提升患者的發言權,鼓勵患者主動參與治療計劃的制定。透過推動醫病雙方的共同決策,該計劃確保治療方案能切合每位患者的實際目標、意願及個人情況,從而促進更全面的醫療決策、更高的患者滿意度及更理想的治療效果。

關於非小細胞肺癌

肺癌是全球最常見的癌症之一,其中非小細胞肺癌 (NSCLC) 佔整體病例的 80% 至 85% [12], [13]。NSCLC 包括三大主要亞型:腺癌、鱗狀細胞癌及大細胞癌 [14]。在非小細胞肺癌中,以 EGFR 基因突變最為常見,它為一種調控細胞生長與分裂的受體酪氨酸激酶 [5]。在患有腺癌型 NSCLC 的西方患者中,EGFR 突變出現率約為 10% 至 15%;而在亞洲患者中,該比例則為 40% 至 50% [16], [17],[18],[19],[20],[21] 。當中以 EGFR exon 19 缺失 (ex19del) 及 L858R 為最為普遍 [22]。即便患者接受 EGFR 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治療,其五年存活率仍低於20% [23],[24]。EGFR 第20號外顯子插入突變為第三常見的活化突變 [25]。這類患者於第一線治療下的五年整體存活率僅為 8%,遠低於 ex19del 或 L858R 的患者 (19%) [26]。相比之下,乳癌及前列腺癌的五年真實世界存活率分別為 90% 及 97% [27],差異明顯。




[12] 世界衛生組織。癌症。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cancer。查閱日期:2025 年 3 月。

[13] 美國癌症協會。什麼是肺癌?https://www.cancer.org/content/cancer/en/cancer/lung-cancer/about/what-is.html。查閱日期:2025 年 3 月。

[14] Oxnard JR 等人。帶有 EGFR 第 20 號外顯子插入突變之肺癌的自然病程與分子特徵。《胸腔腫瘤學期刊》 (J Thorac Oncol)。2013 年 2 月;第 8 卷第 2 期:179–184。DOI:10.1097/JTO.0b013e3182779d18。

[15] Bauml JM 等人。EGFR 第 20 號外顯子插入突變變異的漏診情況:來自以次世代定序 (NGS) 為基礎的真實世界資料集之估算。摘要發表於:世界肺癌大會年會;2021 年 1 月 29 日;新加坡。

[16] 世界衛生組織。癌症。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cancer。查閱日期:2025 年 3 月。

[17] 美國癌症協會。什麼是肺癌?https://www.cancer.org/content/cancer/en/cancer/lung-cancer/about/what-is.html。查閱日期:2025 年 3 月。

[18] Pennell NA 等人。針對已切除表皮生長因子受體 (EGFR) 突變非小細胞肺癌病人的術後厄洛替尼 (erlotinib) 第二期臨床試驗。《臨床腫瘤學期刊》(J Clin Oncol) 第 37 卷:97–104。

[19]Burnett H 等人。EGFR 第 20 號外顯子插入突變對晚期非小細胞肺癌之流行病學與臨床負擔:一項系統性文獻回顧。摘要發表於:世界肺癌大會年會;2021 年 1 月 29 日;新加坡。

[20] Zhang YL 等人。非小細胞肺癌病人中 EGFR 突變的盛行率:一項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Oncotarget》,2016年;第 7 卷第 48 期:78985–78993。

[21] Midha A 等人。腺癌型非小細胞肺癌中 EGFR 突變的發生率:一項按種族劃分的系統性回顧與全球地圖。《美國癌症研究期刊》(Am J Cancer Res),2015 年;第 5 卷第 9 期:2892–2911。

[22] 美國肺臟協會。EGFR 與肺癌。https://www.lung.org/lung-health-diseases/lung-disease-lookup/lung-cancer/symptoms-diagnosis/biomarker-testing/egfr。查閱日期:2025 年 3 月。

[23] Howlader N 等人。SEER 癌症統計回顧,1975–2016,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馬里蘭州貝塞斯達。Https://seer.cancer.gov/csr/1975_2016/ (根據2018年11月提交之 SEER 數據,上載至 SEER 官方網站)。

[24] Lin JJ 等人。接受 EGFR-TKI 治療的 EGFR 突變轉移性肺腺癌病人之五年存活率。《胸腔腫瘤學期刊》 (J Thorac Oncol)2016 年 4 月;第 11 卷第 4 期:556–565。

[25]Arcila M 等人。肺腺癌中 EGFR 第 20 號外顯子插入突變:盛行率、分子異質性與臨床病理特徵。《分子癌症治療期刊》 (Mol Cancer Ther)2013 年 2 月;第 12 卷第 2 期:220–229。

[26] Girard N 等人。比較非小細胞肺癌病人中 EGFR 第 20 號外顯子插入突變與常見 EGFR 突變的臨床治療結果。摘要發表於:世界肺癌大會年會;2021 年 1 月 29 日;新加坡。

[27] 監測、流行病學與最終結果 (SEER) 計劃,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2024年。

關於嬌生公司 (Johnson & Johnson)

在嬌生公司,我們相信健康就是一切。我們在醫療創新的實力,使我們能夠建立一個可以預防、治療及治癒複雜疾病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治療更聰明、更少侵入性,解決方案更具個人化。透過我們在創新藥品與醫療科技 (MedTech) 方面的專業,我們能在整個醫療保健領域中實現創新,為明日的突破鋪路,並深遠地影響人類健康。

了解更多:https://www.jnj.com/ 或 www.innovativemedicine.jnj.com。

敬請關注我們的官方帳號:@JNJInnovMed。Janssen Research & Development, LLC、Janssen Biotech, Inc.、Janssen Global Services, LLC 及 Janssen Scientific Affairs, LLC 均屬嬌生公司旗下機構。

【了解更多最快最新的財經、商業及創科資訊】

👉🏻 追蹤 WhatsApp 頻道 BusinessFocus

👉🏻 下載 BusinessFocus APP

👉🏻 立即Follow Instagram businessfocus.io

最新 金融投資熱話專頁 MarketFocus